(點入小圖可看大圖)
前些天(2/19)掃墓空閒的午後,和小弟夫婦又去造訪位在後龍的「松興窯」,窯主小蔡夫婦倆依舊那般親切迎人。
「松興窯」早期是以生產水缸、紅瓦花盆、瓦片為主,燒製產量大、品質穩定是其特色。在60年代的全盛時期一次可燒一萬二千個紅瓦花盆。
窯內有兩座「四方窯」,「四方窯」是日據時代引進台灣的西式窯種,因外型得名,除了苗栗,鶯歌、南投及大台北地區的北投、松山都曾出現,也曾是主流的窯爐型式,松興窯的四方窯是由目前的廠長蔡進權(小蔡)之祖父蔡川竹改良四方窯所建,其窯口呈「品字型」,也有「品字窯」之名。
可惜之後市場逐漸萎縮,再加上便宜的大陸貨充斥市面,在價格無法拚比的情況下,松興窯只好改變經營方向,改燒生活陶並往陶藝創作發展,燒陶也改用產量較小、省能源的瓦斯窯。
會和小蔡熟識是因為他去苗醫看牙齒,妹婿是牙醫,平常也雅好藝術品,一拍即合,火種因之又蔓燒到我們這些兄弟姐妹。
在窯廠裡,小蔡有一處用竹籬隔間的待客室,四周陳列了他的作品,中間是一張隨興的木桌,最喜歡在這兒邊喝他泡的好茶,邊聽他介紹他的作品。這天除了有好茶,還有各式茶點,我談起了在水里蛇窯看到的一幅陶刻作品,原本我只是希望小蔡的作品有個新的方向,心裡也想閒聊之餘,自己能玩玩陶刻,怎知小蔡也鼓勵我自己動手刻片陶玩玩。
對於陶,我是個門外漢,小蔡設想周到,揉土、桿平,很快的幫我準備了一塊陶土,囑咐我回家後待其陰乾至適當硬度,然後在其上描字、刻土,待刻好成品後,再拿回窯廠,入窯燒製。
第一次,一來因為沒閒暇時間,二來拿捏不到適當時機,陶土陰乾得太久了變得過硬,難以下刀刻字,第一次算是澈底的失敗。真不死心啊,聯絡了小蔡,週日有在窯廠,再專程驅車去請教他。小蔡告訴我那塊陶土其實還有得補救的,只要整塊泡進水裡溼透,再拿起陰乾即可。
不過,小蔡當場又幫我準備了另一份新的陶土,給我再接再厲的試一試,並指導了一些刻陶的技巧,看他刻來輕鬆愉快、出神入化,真是羨慕,他還謙虛的說:「沒什麼,熟能生巧。」
這一次,我有了一點點心得,刻了行草「松濤」兩字,自己看起來還有模有樣的,但是還沒有上釉、窯燒,成果不得而知。接下來要刻一塊篆体「且樂陶陶盡天真」,希望成品不要太糟糕。
........
- Mar 08 Wed 2006 20:54
【休閒旅遊】刻陶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